洁白冰雪下的罪恶
——哈尔滨·731的回声
子悦
序
东北的寒冬总是来得格外早,当第一场雪纷纷扬扬地洒落在大地之上,整个世界仿佛瞬间被按下了静音键。松花江畔那座静谧的城市——哈尔滨,也在这片银白中悄然发生着巨变。可谁能想到,在这看似纯净无暇的冰雪之下,正涌动着人类历史上最黑暗、最肮脏的暗流。时间回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,而位于哈尔滨平房区的“731部队”,更是将医学实验扭曲成了惨绝人寰的暴行工具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过无辜者的鲜血,每一缕寒风都裹挟着亡魂的哀怨。此刻,让我们掀开历史的帷幕,直面那段沉重得让人窒息的记忆。
(一)日本帝国的疯狂
那是一段被军国主义阴霾笼罩的时光。日本妄图通过武力征服亚洲邻国,构建其所谓的“大东亚共荣圈”。在中国东北,他们建立起一系列秘密军事设施,其中就包括臭名昭著的731部队。这支披着“科学研究”外衣的军队,实则从事着令人发指的人体实验。据史料记载,数千名中国、苏联以及朝鲜半岛的平民和战俘被关押于此,成为细菌战、毒气弹研究的活体样本。他们中有老人、妇女和孩子,本应在家人怀抱中享受天伦之乐,却被强行带入这个地狱般的所在。冰冷的手术室里,没有了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,取而代之的是解剖刀划过肌肤时的刺啦声,是受试者痛苦挣扎却无力反抗的呻吟。这里的医生不再是白衣天使,而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。《在松花江上》那悲凉婉转的曲调好似从远处传来,诉说着百姓背井离乡、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: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,那里有森林煤矿,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……”但在731部队的统治下,这些富饶的资源也被染上了血色。
(二) 战争的铁篱与烽火
战争如同一张严密的大网,将整个东北地区紧紧束缚。日军沿着铁路线修建了大量碉堡和哨卡,形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铁篱。沿线村庄时常遭到扫荡,村民们被迫交出粮食和物资供养敌军。与此同时,烽火也在不断蔓延。城镇周边时常响起枪炮声,硝烟弥漫在空中,遮天蔽日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普通民众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。回到731部队内部,其建筑布局宛如迷宫一般,高墙电网密布四周,岗哨林立。一旦进入其中,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。里面的实验室分门别类,有专门研究冻伤效果的低温室,也有测试化学武器毒性的密闭舱室。许多实验都是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,目的就是模拟实战场景下的杀伤力。那些被囚禁的人如同待宰羔羊,完全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成为下一个实验对象。而外面的世界对此知之甚少,信息的封锁使得外界很难了解到这里的真相。
(三)铁蹄与苦难
日军的铁蹄所到之处,皆是一片狼藉。田野里的庄稼被践踏殆尽,房屋被焚烧成废墟,无数家庭支离破碎。在农村地区,青壮年男子被抓去充当苦力或士兵,妇女则遭受凌辱迫害。孩子们饿得皮包骨头,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。在城市里,商业活动停滞,店铺纷纷关门歇业。街头巷尾不时能看到巡逻的日本兵,他们耀武扬威,随意打骂路人。而在731部队内部,这种苦难达到了顶峰。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,实验人员会故意让受试者感染各种病菌,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。有些人甚至在清醒状态下被注入致命毒素,身体逐渐溃烂直至死亡。更有甚者,会被用来进行高空跳伞、压力测试等极限挑战,生命在这里变得一文不值。然而,即便是在这样的绝境之中,依然有人怀揣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。一些地下抵抗组织悄然成立,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情报,试图揭露731部队的罪行。虽然力量薄弱,但他们从未放弃过斗争。
(四) 觉醒与反抗
随着战争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,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。在东北各地,抗日联军活跃于白山黑水之间,给日军以沉重打击。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,通过文章、演讲等方式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。在国际舞台上,反法西斯联盟逐渐形成,世界各国开始联合起来对抗日本的侵略行径。对于731部队而言,内部的一些良知尚存的人员也开始动摇。他们偷偷记录下实验过程,保存证据,等待时机将其公之于众。外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,国际社会对日本使用生化武器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。在这种内外夹击的情况下,731部队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。但即便如此,他们仍未停止作恶的脚步。直到战争后期,随着日本战败局势明朗化,731部队才开始匆忙销毁相关文件和证据,企图掩盖自己的罪行。不过,纸终究包不住火,他们的恶行最终还是被揭露出来。
(五)胜利的号角
历经艰难困苦,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。1945年8月,苏联红军出兵东北,迅速击溃了日本关东军。随后,中国军队接管了包括731部队在内的各个日军据点。当战士们踏入731部队营地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震惊不已:满地都是废弃的医疗设备、堆积如山的尸体和残缺不全的文件档案。这一刻,所有的罪恶都被曝光在阳光下。接下来的审判过程中,许多参与过人体实验和其他暴行的战犯受到了法律的严惩。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施暴者,如今只能低下头颅接受审判。而对于受害民众来说,这是迟来的正义。他们中的许多人身心受到极大伤害,余生都在痛苦中度过。但无论如何,战争结束了,和平重新降临这片土地。《黄河大合唱》激昂雄壮的旋律响彻云霄:“风在吼,马在叫,黄河在咆哮……”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。
尾声
如今,当我们漫步在哈尔滨街头,很难想象这里曾发生过如此惨烈的故事。但历史不会忘记,那些逝去的生命也不会白白牺牲。731部队遗址如今已成为警示后人的教育基地,提醒我们永远铭记那段历史。每当雪花飘落,覆盖住这片土地时,愿它能抚平昔日的创伤,也让后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。因为我们知道,只有铭记历史,才能避免重蹈覆辙;只有守护和平,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。
2025.9.22农历八月初一 泰山记
作者简介
姜建华,山东东平人。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,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进修。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馆员,从事卫生健康法制工作。山东省卫生厅抗震救灾先进个人,曾任泰安市卫生防疫站团支部副书记,泰安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办公室负责人,老干部科负责人,泰安市司法局挂职干部等职。浙江作家协会高研班学员,曾获吴伯箫散文奖,花城出版社花魁榜上榜作品,长江文艺出版社优秀奖,骏马杯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等。作品散见《散文选刊》《散文诗世界》《延河诗歌特刊》《山东文学》等刊。
股票配资大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