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▼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
北大临床心理中心唐登华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案例。
一位妈妈,向他咨询,“都说三十而立,我这儿子三十岁了还一事无成。”
唐教授不明所以,细细询问后发现其中关窍。
从小到大,这孩子的所有事都由妈妈做决定。
大学专业、毕业后从事的工作,都是妈妈亲自帮孩子选好;
就连好不容易谈上的女友,也因为妈妈嫌弃对方家境不好,让儿子分手。
后来,这位妈妈又拼命给儿子介绍对象,有的条件不错,硬逼着儿子去相亲,每次约会回来,妈妈还会问得特别仔细。
唐教授调侃说:
为了省事,妈妈干脆陪着去约会,或者干脆妈妈替儿子去相亲,选个自己喜欢的当儿媳妇得了。
这句话是玩笑,但也是唐教授在提醒:
看似孩子不成器,问题却出在妈妈身上。
很多人以为对孩子好,就是帮孩子避开所有麻烦、扫清所有障碍。
其实不然,真正伤孩子最深的,从不是他成长里要尝的那些辛酸苦辣,而是父母把他护得太周全。
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,莫过于过度介入孩子的人生,破坏孩子的因果。

之前上有个热门讨论,叫“你越是帮孩子做好每一件事,孩子越做不好每一件事”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先给大家分享三个真实例子。

一个是邻居丽姐的儿子乐乐,从幼儿园开始,孩子大小事都由丽姐一人包揽。
详细到孩子每天吃什么,几点喝水,何时写作业,上学带什么东西。
所以,整个小学阶段,乐乐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
可乐乐上初中住校后一切都变了。
没有了妈妈周密的计划和安排,孩子宛如一个才接触生活的孩子,学习一落千丈,生活一塌糊涂。
一个是网友@黎吧啦的分享。
她高中时文科成绩很好,学校老师和她本人都想选文科。
但是父母不同意,说亲戚家孩子学理科好就业,硬生生把她的分班表改了。
她拗不过家里,只好去了理科班。
可理科实在不是她的长项,再拼命也学不进去,最后连本科线都没过。
最后是朋友@杨子的亲身经历。
朋友大学毕业后,父母不让找工作,让她去考公,四年都没能上岸。
接连的失败,让她彻底崩溃,最后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。
这个结果自然违背了父母当初的初衷。

教育专家李玫瑾曾说过:
父母过度介入孩子的人生,本质是一种情感剥削。
这种情感剥削里,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高要求、高期待、高压力。
短期看,似乎是给孩子灌输了貌似正确的建议,指出了正确的道路。
但长期下来,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宝贵机会,也会让孩子心力交瘁,在无措中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。
很喜欢一句话:好的山水画,需要留白。
其实好的养育,亦如此,需要父母留有余地,给孩子发挥的空间。

网上曾有个问题:
现在的父母为什么活得越来越累?
有个高赞回答说:
因为你总是操心你的孩子,很少关心自己。
话虽浅显,却道出了当代父母的现状。

前段时间重温电视剧《大考》里,有一幕让我记忆犹新。
妈妈董碧华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才,为此,她不惜辞去工作,在家全职陪考。
她把所有精力都给了儿子,照顾孩子生活起居,一日三餐,儿子写作业时也全程陪着。
本以为儿子会感激她,没想到却趁她累睡着时偷偷画起了漫画。
董碧华醒来看到时怒不可遏,一气之下撕毁了儿子的漫画。
当然,孩子也不甘示弱,盛怒之下对妈妈说:
你是不是有病啊? 你真是太恶毒了,你连后妈都不如!

董碧华百思不得其解,到底是哪一步出了岔?
为什么工作没了,时间废了,最扎心的是儿子眼里也没她这个人。
说到底,不过是她拼命掌舵孩子的命运,结果把自个儿的船也凿沉了。
现实中,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不少的父母。
有人为孩子全职陪读,砸锅卖铁买学区房,房贷压力如山;
有人为孩子日夜蹲守培训班,做各种时间计划,自己一口热饭都没时间吃;
倒不是说,为孩子付出就是错误。
只是啊,一生都为了孩子而活,围着孩子打转,等孩子好不容易长大,自己又老了。
等老年再回看一生,发现自己年轻时想做的事一个没做,想去的地方一个没去,等再想做时,已然没了精力。

听过一句老话:
过犹不及,有余犹不足也。
事情做得过度了,跟做得不够一样。
教育中,父母为孩子,倾尽所有精力,用“透支式付出” 燃烧自己,最后的结果也多半是双向损耗。
不如一半爱孩子,一半爱自己。
不因孩子所累,常怀养己之心,也让自己的人生可以多一些光彩。

听过一个有意思的寓言故事。
一个小和尚日夜参禅、功课做得尽善尽美,却始终无法开悟。
第二日,他向老和尚请教。
老和尚不语,只是先让他用装满水的碗融一把盐,盐久未化;
然后,又让他用装满水的碗融半把盐,盐很快化开。
老和尚笑容可掬,对小和尚说:“盐不是越多越好。”
盐太多,就会超出水能融化的能力。
教育也一样,若太过使劲,过度介入孩子的人生,就超出了双方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,伤人伤己。
只有学会用巧劲,才能让教育事半功倍。

第一,善用“自然惩罚效应”,不做孩子的“橡皮擦”
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:
儿童所受到的惩罚,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。
这就是自然惩罚效应,即让孩子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行为自然引发的后果买单。
而不是父母替孩子解决问题后,再惩罚孩子。
比如孩子不吃饭,过了饭点就挨饿,这是自然后果。
但这时若父母惩罚孩子不能看电视,这就是外在的、即时的惩罚。
这种惩罚往往会用力过猛,孩子既不知缘由,也不能真正理解自己错在哪里。
第二,巧用“留白效应”,给孩子做决定的权力
作家白落梅说:“真正完美的人生当留白。”
我想说:真正优秀的教育,必须留白。
也就是,留出一些空白让孩子发挥,想象,自行决定做法。
比如孩子的衣食住行,父母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。
再比如孩子上兴趣班,交友等方面,亦是如此。
只要不出大问题,都应该尽管放心让孩子自己探索,培养他们的独立性、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第三,妙用“霍桑效应”,调控对孩子的关注度
什么是“霍桑效应”呢?
心理学上的解释是,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时,他的言行举止,就会刻意发生改变。
当父母过度关注孩子时,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,并不是他们最自然的表现。
所以,当孩子表现优秀时,可以多鼓励他,增加孩子继续努力的积极性;
但若是孩子犯了错,可以适当降低对孩子的关注。
避免讲道理或硬碰硬,减少他们因犯错带来的内心焦虑和不安。
从而,给他们一个自我修正的时机。

听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:
一段健康的家庭教育,应该是父母与孩子的互相配合,而不是父母单方面的介入。
好的亲子关系,是互相进步,共同成长。
若父母一味发力,孩子被迫接受,只会失去教育的价值,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。
同样,父母也会在教育中失去自我,成为孩子的养料。
学会守好自己与孩子的边界,经营好自己,是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的课题。
点亮,与所有父母共勉。
作者 | CC
主播 | 安东尼,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2秒加星标,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↓↓


股票配资大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